近些年,文艺界兴起一种“纯娱乐”的潮流。它单纯以诙谐、搞笑为主要内容,只为观众开怀大笑,不管什么内容形式,不管什么社会效益,只要有人爱看、有人掏钱就行。

  尤其是纯娱乐影视剧,其最大特点是粗劣低俗,乱七八糟的台词、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以及灰暗轻浮的语言。搞笑效果倒是很直接、有“人气”,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很有市场。但是过后谁也不知道这些片子的主题是什么,想告诉人们什么。在舞台上,这几年还有些相声、舞台剧、小品之类,创作者忘记了文学艺术的根本宗旨,不去宣传、塑造正面人物,传播正能量,而是专找那些落后、灰暗的素材胡编乱造,以求达到引人发笑的效果。至于人们笑过之后的作用,他们是少有顾及的。

  文艺活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。人类自从有了文化娱乐活动以来,从来就不是以单纯的愉悦为目的。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,始终强调文艺陶冶情操、教化人品、移风易俗的作用。孔子提出了“兴观群怨”的原则,很清楚地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作用。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《诗艺》中提出了“寓教于乐”的观点,即诗歌应该带给人类乐趣和益处,应该对读者有所劝喻、有所帮助。简单地说,就是文学艺术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,使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是非、美丑、正义与邪恶的辩证教育。例如一首歌、一部影视、一台剧目,其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引人入胜,使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占领思想文化阵地。

  当然,文艺活动并不完全排除娱乐的内容和形式。过去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,人们为了缓解疲劳、调节情绪、活跃气氛,翻个跟头,耍个小把戏,或者说个笑话,这都是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。这些艺术形式包括魔术、杂技、秧歌、锣鼓之类,至今受群众欢迎。但是,近几年文艺界里的一些人,为了能吸引眼球、捞钱致富,在正常的文娱活动中掺杂进去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。有人就说,“别管黄的、黑的、烂的、丑的,只要能让观众笑就行”。二人转本是流传很广、以唱为主的民间文艺活动,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。但这几年,有些二人转团体几乎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艺术风格,改为以说社会上流行的荤段子为主,也不唱二人转的曲调了,而是掺杂一些流行歌曲,翻几个跟头,玩几个不伦不类的杂技动作。还有些相声、小品,没有主题思想,没有艺术品味,只有互相丑化、谩骂和调侃。

  其实,人们对这种纯娱乐的文艺节目早已厌恶。他们不是从中得到乐趣、得到知识、得到教养,而是被肮脏、低俗、无聊所熏染;似乎看到的到处是丑恶,到处是骗局,到处是虚假,无形中造成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更大。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?我认为与这些低俗的文艺作品不无关系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:文艺作品“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。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,不要沾满了铜臭气。优秀的文艺作品,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、艺术上取得成功,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。”

  由此可见,文艺创作何去何从已经彰显明晰。文艺界的纯娱乐潮流该歇歇了。